前言:Web3.0,区块链,DAO,Smart Contract,DeFi这些“时尚”的名词我们应该至少有所耳闻,但或许更多人只是一知半解。本篇,我们尝试比较系统阐释Web3.0背后的来龙去脉。
书籍:《Token Economy》 By Shermin Voshmgir,作者是维也纳大学经济学院,加密货币经济学的老师。基于她的身份,这本书即兼具了前沿性、学术严谨性、逻辑性,是外行系统性了解行业的不错选择。缺点是,本书第二版出版于2020年11月,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有些概念可能已经过时。
第一章:Web3.0基础知识储备——Blockchain是根基
Web3.0是“后端”的革新。1990年代互联网兴起,经过了超过10年发展,度过了懵懂时代,进入了Web2.0崛起时代。2.0时代兴起的社交网络、视频分享、电子商务等核心应用构成了现有互联网整体生态的根基部分(FB和Google占全球互联网广告市场50%以上份额)。然而,2.0时代走到极致也引起了生态不平衡,用户、上游供给方虽然都是生态重要参与者,生存空间却逐步被挤压,例如用户不掌控自己的数据,供给方仅拿到一小部分收益等。而这正是Web3.0孕育的原因:其基于P2P网络原理,但去掉了大多数中介机构,仅基于技术和算法、以及参与者的共识构建去中心化的网络生态。与Web2.0聚焦前端创新不同,3.0时代更聚焦后端创新,重点就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Blockchain催生了Web3.0基础设施。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Blockchain之于Web3.0正如老子这句话描述,其构建的去中心化,且兼具安全性的体系提供了3.0时代的可能性基础设施,另一方面,Blockchain也成为很多3.0时代协议和应用的“代言词”。虽然本文聚焦Web3.0时代,但为了保证逻辑系统和完整性,接下来,我们将尽可能简单那些Blockchain的基础信息,以及它们为什么为3.0时代“铺好了路”。
Blockchain解决的几个基本概念和解决的问题:
Double-Spending问题:基于个人计算机阶段的P2P网络并不是什么新东西,相信各位大学时候都使用过VeryCD,BitTorrent等之类文件共享软件。然而,之前P2P网络一是仍然存在中介性的平台存在,二是其分享文件可以随意被人复制,由此没有交易价值。而Bitcoin正是利用Proof of work等基础机制设计,使得复制Bitcoin变得几乎不可能。Chain of blocks(区块链):顾名思义,区块链就是一个个区块通过链的形式连接在一起,而每一个区块包含了前一个区块的Hash值,这样保证精准连接。整条链的信息会存储在每一个网点计算机上,一旦有变动,其他人都会知道。The Ledger:指的区块链存储在每一台参与者电脑本地的文件,任何一个Hash值异常(和其他节点不同)都会识别出来,被证伪。ToKens:代表区块链中的基础单位,用户只有通过Wallet(钱包)里的密钥进入。区块链:其像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但没有专门中介运营。也像一个共享文档,但不是存储在某种中心化服务器上。任何一个在网络中节点都存储着一样的数据,任何一个对文件修改(比如交易)都需要所有节点确认同意(consensus)。也正是因为如此,去中心化、效率和安全成为了“不可能三角”,区块链在去中心化、安全上表现优异,但效率却某种程度成为短板。由此,为了提升效率,后来发明了off chain(线下)交易(类似内保外贷),以及side chain 等方法提升交易效率。Proof of Work:是Blockchain重要的达成一致的基础机制,它基于经学的Game Theory(博弈论),其保证了当区块链需要添加新的区块时候(交易发生、也可以挖矿)时候,如果网络中节点积极参与验证,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Bitcoin)。此外,Bitcoin的挖矿机制采用SHA-256算法,其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现在要操纵Bitcoin需要320亿美元,且仅仅是硬件成本,此外需要2200万美元/天的电费)。这种机制一方面使得即使是陌生人也有动力壮大节点规模,另一方面,使得操纵网络成本很高,经济上不划算。缺点就是效率低,例如Bitcoin挖矿节奏控制在大约10分钟一个区块。除Pow外,还有Proof of Stake(押金模式)等其他共识机制。网络节点(Nodes):主要有四种网络节点:1)Full Nodes:拥有整个区块链交易历史,此类节点可以独立验证和接收Token。普通PC就可以胜任。2)Mining Nodes:竞争增加区块的权利,也存储完整交易历史;3)Mining Pools:独立miners可以结盟。这样的结盟是最开始系统设计者没有想到的,其实也增加了系统的中心化程度(少数人掌握了多数资源)。4)Light Nodes:接受交易信息,手机就可以运行。但无法验证所有交易,因为没有存储所有历史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Bitcoin号称是完全开放性的,但要成为节点实际上是有一定经济门槛的。
Protocol Fork。指对于开源社区,在出现意见分歧时候,原有社区居民可以选择镜像复制一个再继续运行,可以叫一个Split。这里面又分Soft fork,即更新后的代码对于原有节点仍然有兼容性(改良),而Hard fork则对于没有更新的节点,无法重新参与到新的链当中(完全割裂)。
钱包(Wallet):也有人把Web3.0时代称作Wallet时代,意思是Wallet成为每个人在网络唯一的”钥匙“(实际上钱包这个词名不副实,更像钥匙),而不是Web2.0时代各种密码,搞得人头晕,而且有危险。而区块链的的钱包里面实际上只有一把钥匙,即Private Key(私钥),其他Public Key和Bitcoin Address都是基于Hash函数计算结果(如下图),Hash 函数是个“牛逼”的算法——任何数据输入后都能产生格式一致的数据,但是几乎没办法逆向操作(只能用穷举法,实际上比特币挖矿就是逆向计算某个特点hash值)。Public Key可以公开,使得任何人可以通过这个地址(当然要计算一次Hash Function)发送信息和交易(转账),但Private Key却是每个持有人必须保密的唯一钥匙,其存储可以是硬件(U盘),云(中心化云盘,好处是不容易丢,坏处是,实际上不保密,可以被云盘掌控),纸张(够原始)等,如果遗失,你的资产可能就永远找不回来了(这类悲伤的故事就不多讲了)。需要指出的是,只要的你的Private Key在你手上,就没有任何人能够掌控的你资产(理论上),比如最近乌克兰事件(创立于乌克兰的区块链交易平台DMarket将冻结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人的账户),那都是把自己的私钥存在了云端所致。最后,Bitcoin网络特性并不是完全匿名的,这些交易地址(Public Key是公开的)很可能可以被识别出来,而由于其交易历史等信息都是可以公开获取的,很可能某个人实际身份会被识别出来。
其他区块链体系。 由于Blockchain本身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简单copy创造自己的体系,因此有很多类似如Litecoin,Zcash项目推出。此外,Ethereum的推出进一步使得Web3.0项目门槛降低,任何玩家可以基于Ethereum开发自有的Web3.0应用,而不需要开发自己的”链“。
第二章:Web3.0基础设施
Smart Contract——智能合约
当一帮互相不认识的人在一起时候,如何达成一致?Web2.0时代通过中介平台撮合和担保达成一致。而Web3.0时代则需要基于算法的智能合约,即Smart Contract。智能合约一个潜在形象比喻可以是一台自动售货机,你扫码付钱,选择商品,然后拿走商品。当然,Smart Contract是基于区块链的,同时其本质是一系列代码的合集,用于自动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相比于传统中介平台,Smart Contract可以显著降低达成一致意见和操作成本,某种程度替代律师、Broker等职业。然而,Smart Contract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即其功能局限于代码,也就是写代码的人,这里就要牵涉到DAO了。
Oracles(联系数字和实体的桥梁)。典型智能合约的案例例如Terra0,其是基于Ethereum的智能合约,其管理一片深林,可以自动完成森林的买卖,无人机和卫星用来监控相关情况。这里就牵涉到Oracles了,因为智能合约很多时候处理的问题包含线下和线上相结合,Oracles就是“桥梁”,其中游客包括软件、硬件、输入、输出等设备和代码。Oracles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确保这座桥梁本身的可靠性,如果这里出了问题,那所有前提假设都是空的。此外,由于Oracles的存在,整体智能合约体系存在运行成本,这也是整个体系交易成本来源,比如Ethereum的Gas。
DAO:去中心化组织形式
如果说Smart Contract是一种算法或者处理问题的“黑盒”,那DAO(Decentralized Autionomous Organizations)就是去中心化组织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对应Web2.0时代的公司。相比于传统的公司,DAO首先解决传统的“代理人困境”难点——比如公司管理者代表股东利益,领导代表人民的利益,这些都可能最后变成代理人自己利益,从而影响被代理人利益。而DAO则不存在代理人,将执行交给Smart Contract,将治理权基于股东的直接投票机制(具体治理机制后文会提到)。TheDAO发布于2016年,其基于Ethereum,建立去中心化的量化基金,其最开始发行了1.5亿美元募资,然而最终由于代码漏洞,出了Bug(被偷走了5000万美元价值的ETH)。这也说明了DAO这种理想型治理结构的初级发展阶段。
真的是去中心化?传统公司存在前提是内部执行效率高于外包,而DAO则尝试用一种去中心化的形式来提供一种传统公司的替代方案。然而,绝对的去中心化是不存在的,比如决定其公司决策机制的Protocol就需要大家一起投票来决定,而这种条款(类似公司章程)的决策机制设计则蕴含很深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门学科的学问。而由于整个Blockchain运行也就10年,DAO背后的治理机制仍然不成熟,在应对诸多未知情况例如持续的变化、设计缺陷、系统复杂性等问题时候表现出脆弱的一面。
链上或链下的决策机制。正如前文所言,Blockchain里面有多种参与玩家,而例如Miners这些人数虽少,但很可能掌控很多决策资源(票数),由此带来了中心化的隐患。此外,针对一些意外或者不满意的决策结果,玩家可以退出Blockchain,或者发起一个Blockchain 的forking(就是悔棋,把交易取消)。整体来讲,对于DAO的protocol维护和升级的决策机制有链下,例如Bitcoin,大家会在Slack,Skype等平台频繁讨论相关修改的选项,有些参与者可能背后有既得利益者身影,一些重要的问题可能会引起持续的热烈讨论,甚至会引起forking。目前来说,除了长期收益(比如持有资产会升值)外,并没有针对开发者参与Protocol升级的讨论的激励,这是目前比较大的问题。而链上的决策机制则是,任何人都有权力提出修改议案,而如果这个议案被多数股东投票通过,则提案参与者会获得对应的奖励(Proof of stake,每个投票人会有押金)。纯粹的链上投票机制问题就是中心化,比如Bitcoin,3%的人有96%的投票权(截至2020年),而纯粹链下的问题则是参与讨论的人很可能都没什么经验,其实讨论不出什么有价值观点来。这些都侧面反映了3.0正处于稚嫩时期。
DAO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机制。对于Bitcoin,其总供给是一定即接近2100万个,最后一个Bitcoin的挖掘时间可能是2140年(挖到最小单位就不能继续),这样的固定供给可能长期来看会引起通货紧缩。而对于Ethereum,其总攻击在开始未被定义,而是基于持有投票权持有人进行投票即时调整(如上文的决策机制),这也会导致少数人决定整个生态走向的问题。从货币政策来看,不同Blockchain重要政策反映在:1)交易成本;2)Proof of stake(抵押政策)等方面。
Token(Coin):Web3.0的“原子”基础单位
Token是原子器件。区块链的基本组成单位就是Token(也有说基础货币是coin,应用货币才是Token,这本书好像不分)。Token作为原子器件,能够代表一系列信息、物体和权力等。以Bitcoin为例,Token就代表在Blockchain一个入口,只有持有Wallet私钥才能够进入。接下来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说明一下Token各方面属性:
从技术角度,可以分为Protocol tokens(Native),即从属于Blockchain基础链的Token,一般可以看成相应生态里的货币;以及Application Token,主要基于衍生层。以Ethereum为例,其ETH为其基础Token,但其生态上有5400种公开的加密token(截至2020年5月),这些都是Application Token)。从权利角度,Token可以代表数字和实体的1)拥有权;2)有限的使用权;3)投票权等,这也是Token价值的来源。从可分性和可替代性角度(Fungibility),可以分为可分性的和不可分性的Token。对于前者,只要数量相同价值就相同,且基于基础单位可以任意叠加使用(比如货币)。而对于后者则是有唯一性的,实际上我们常说的NFT,就是指Non fungible Tokens。Ethereum的ERC-721标准使得NFT变得简单,尤其是Crypto Kitties游戏的火爆,其能够孵化唯一标识的宠物。现在比较火爆的NFT主要是收藏品和游戏产品,其唯一性使得其具有收藏和交易价值(Opensea是目前比较知名的交易所)。隐私角度,正如前文所言,Bitcoin就不是完全隐私的网络。而根据不同地方监管要求,Know your customer(KYC)等属于基础要求,所以理论上完全隐私的网络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被监管允许的。可交易性,有一些Token可能是不可交易的,比如代表身份ID的Token。监管角度,世界各地应对Web3.0的监管有差异,但整体而言是针对不同资产要找对应收税方式,有些资产可以简单对应现有资产(如证券,房地产等),有些则不容易。从激励角度,有一些Token是专门用来激励玩家进入网络,参与网络治理的,这样涉及到激励制度和共识制度设计等,具体后文中会提到。第三章:Web3.0应用比较成熟生态——金融(Defi)
Defi如何去中心化。货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拥有流动性(能够成为所有交易的中介),可分性(可以支付任意金额),便携性,持久性(货币一般都是特殊材料制作),稳定性(尤其是价值),可认知性(大家都清楚是多少币值),隐私性(实际上,现金是最有隐私性的交易,因为它不包含任何交易历史)。从这些特性来说,Bitcoin就不符合稳定性和隐私性等,由此其没办法与真正的货币相比。要建立去中心化的Defi体系,其基础构建包括Stable Token(稳定),Privacy Token(隐私),Token 交易所,Token Lending(借贷)等基础元素。当然,由于Defi体系发展也处于稚嫩期,相比于传统金融体系,其仍然缺乏类似央行这样的Last resorts这样职能的机构,其应对危机的能力可能是脆弱的。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技术是不断进步的,这些问题有可能未来得到逐步解决。
Stable Token。Bitcoin没办法成为货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稳定性,所以有人称其为黄金(黄金价格波动也没那么大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稳定Token被推出来,一般包括几种:
资产抵押的Token。例如USDT,其对美元是1-1的比值,其声称背后都有同等规模的美元作为抵押物。然而USDT背后是一家私人公司,其可信度是不能完全保证的。例如Bitfinex就声称其发现只有74%的USDT是有同等资产抵押的,如果这个是真的,那USDT的稳定性也是存疑的。除此之外,还有例如TrueUSD(他们会定期发审计报告)等同等原理的Token。加密资产抵押的Token。区别于以现有货币作为抵押物,这些Token以数字资产作为抵押物。例如MakerDAO的DAI,其抵押物是ETH。由于抵押物本身不稳定性,所以DAI用了150%的超额抵押比例,但仍然有人质疑这样的抵押无法应对金融危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例如我们的数字人民币。算法稳定的数字Token。算法(Smart Contract)可以把自身当作“央行”,从而实时调节数字Token的供给,在紧缩时候发货币,在通胀时通过发行债券回收货币。但是也有经济学家质疑这种每次回收货币方式实际上未来都有可能带来一次供给冲击(还款时候),因此这种方式可能行不通。实际上,作为Stable Token也要服从货币的不可能三角,即1)自由货币政策;2)汇率稳定;3)资本自由流动不可能三者兼得,而一般Stable Token选择了2,3,因此必须牺牲1,例如USDT。Privacy Token。顾名思义,由于Bitcoin不具备完全隐私性,由此存在很多注重隐私性的交易Token,例如Monero,其使用一次性的交易地址,避免永久地址本人跟踪发掘。绝对的隐私可能也意味着绝对的风险,隐私货币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压力。比如在捷克,监管部门要求在法律要求下,每个人都有交出自己Private Key的义务,而日本和韩国则直接禁止了Privacy Token。一些交易所也开始下线一些Privacy Token,实际上Anti money Laundering(AML,反洗钱)和Know Your customer(KYC)是比较通用的监管底线。
Token交易。Token品类多了,自然产生交易的需求,交易所就成为自然而然。目前主流的Token交易所实际上都是中心化交易所,其特点是高效,可以直接转换成为货币。然而,使用中心化交易所前提是要上交自己的私钥(private key)交给交易所托管,这实际上是放弃了Blockchain最大的特点即自主性。而交易所本身漏洞很可能给用户带来损失,例如2014年MtGox就被盗走了85枚比特币,因此申请破产。
Atomic swap和去中心化交易所。Atomic swap是基于Smart Contract的交易机制,假设A和B有同等价值的两种Token需要交易,Smart Contract可以线性冻结相应资产,并且交换私钥,从而完成交易。然而这样还原原始以物易物的方式太难匹配了(如何找到两个恰巧拥有同等价值,交易选择匹配的人?)。这里就牵涉到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其是基于Atomic swap的DAO,尝试解决Token交易问题。然而,目前的Decentralized exchange都有不同程度的中心化介入,且存在不同局限性,还缺乏足够的网络效应。
Decentralized credit system。要增加系统流动性,借贷体系必不可少。针对Lending,主要是一些投资者持有Token是为了长期投资,不愿意卖。但如果可以借出,则可以产生利息。而对于Borrowing,则需要提供一定的抵押(货币或其他可交易Token),Smart Contract来决定抵押物是否拥有足够价值,如果否,则会卖出抵押物。Flash Loans,可以在同一交易中提供闪电借贷服务,Smart Contract可以保证还款or交易不会发生。典型的案例如MakerDAO(其抵押比例是150%,利息为2.5%到19.5%),和UniSwap等。当然,这样的体系需要承载潜在的线上供给,例如bZx就被黑了95万美元。此外,监控抵押物是否充足的Oracles也可能是潜在漏洞。整体而言,去中心化信贷体系尚未通过极限压力测试。
Token发行:ICO等。2014年,Ethereum目击了1800万美元等价的Bitcoin,其显著降低了发行Token的门槛,使得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变成普遍性事件。ICO形式有点像IPO(也像众筹),但是却没有律师和投行等机构的信用担保。2016-2017年ICO爆发期,有800个token发行项目,其中2016年募资了6亿美元,2017年募资70亿美元,预计2018年募资130-250亿美元(包含Telegram这种“明星项目”募资了17亿美元)。而这里面很多连个完善的商业计划都没有(割韭菜的),有70%项目没有按计划使用募集资金,只有15%的项目最终在交易所公开交易(更别说成功了),可见鱼龙混杂的程度。此外,交易所也可以推行IEO(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提供类似募资服务。
如上面章节所总结,DeFi目前构成了Web3.0相对成熟应用场景和体系,主要由于其拥有更成熟的商业模式。然而,需要认知的是,DeFi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其一系列机制仍然拥有诸多制度不完善,缺乏极限情况下压力测试,其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第四章:Token应用案例
正如前文所言,Token可以代表资产、权利等,基于资产类型Token的几种类型:
证券型。这种Token基本等同于有价证券,一般来讲其具有1)是一种投资;2)目的为分享利润;3)是企业或个人持有;4)持有利润来自第三方贡献。相比传统证券体系交易效率,去中心化交易系统可以实现真正的24/7全天候工作,而合规等需求则由Smart Contract来满足执行。房地产Token。现实中买房需要大笔资金,且贷款需要相应资质。而Web3.0时代房地产可以被拆出售,投资者可以分享相应的租金收益(对应股份)。当然,这里需要区分拥有权(Ownership)还是使用权(access right),而且这种类似之前深圳某些地区“众筹买房”方式还有可能催生地产泡沫,但是博主觉得对于某些地区面对房价下跌可能是个可考虑方案。艺术收藏品。如前文所言,NFT目前最大应用场景之一就是有唯一性的艺术收藏品,当然线下的艺术收藏品也可以线上化(通过Oracle)。而Tokenized Art一方面也可以类似房地产实现“众筹”买艺术品(这个是好事吗?),降低艺术品市场参与门槛。此外,基于Smart Contract和Blockchain好处就是透明,可追踪,这些都是对于参与玩家的保障(之前由第三方中介提供)。此外,一些数字产品(例如制作艺术品过程视频)也可以打包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从而催生艺术衍生市场。集体所有权。如前文所述,任何资产在Tokenized之后,都可以变成集体所有制(DAO就是这样),大家分享相应的权益。除了代表资产外,Token体系还可以用来实现某些目的(Purpose-Driven),例如激励用户。
激励网络一致意见达成。参与社区的治理,参与or贡献网络规模壮大,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应该被激励,实际上,激励系统本来就是Blockchain系统中必要的一部分,例如Bitcoin的Proof of work系统。而当系统壮大后,其抵御外来攻击能力也会显著提升,从而有利于所有正规参与者的利益。激励社交媒体内容创作者。对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创作者,以及提供有价值反馈的积极参与者(例如点赞和评论真实高质量信息)都是社交媒体生态积极建设者,应该给予激励。例如Steemit(后文会详细介绍),其类似拥有这种激励体系的Facebook。另外,当下最类似这种体系的是主流平台包括抖音&快手极速版(不过只激励用户)。现在想想,极速版补贴体系可能是向Web3.0迈出了一步。激励优质信息列表筛选者(Token Curated Registries)。优质的信息列表(比如top内容)是引导用户消费内容很重要参考指引,因此其对于信息分发提效至关重要,而优秀的筛选者应该获得奖励。激励CO2减排者。“碳中和”是人类迈向绿色生活的长期目标,而针对这些积极配合人类长期利益的用户,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加速整体过程。这个有点类似碳交易市场,传统的市场经济更多从个人利益出发,但这种出发点就经常会导致环境污染,竭泽而渔等牺牲群体和长期利益的选择,这个是市场经济的短板或者缺陷。而Tokenized激励体系可以思考从集体利益出发,为整个社会增加福利,这个可能是Blockchain潜在能带来社会效益的方向。需要指出的是,Purpose-Driven Token背后对应的是一整套激励体制的设计和建设,其是经济学、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综合问题,其类似设计社会治理体系,是很深的学问,而目前从事这类Token设计的人很显然是缺乏这类专业知识的,这也意味着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Tokenized社交网络案例——Steemit&Reddit
去中心化社交网络先行者——Steemit。Web2.0时代,Facebook的崛起使得社交媒体成为几乎每个用户的刚需。而Steemit则是基于Web3.0去中心化基础的社交网络,其成立于2016年,特点包括:1)其没有广告;2)任何数据都存储于链上;3)任何参与者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Token激励。截至2020年11月,Steemit拥有25000个帖子,10万个评论,以及超过100万注册用户。其基于的Steem Blockchain还衍生了类似D.tube(类似Youtube),D.sound(类似Spotify)等应用。
Steemit的Token体系。实际上,与其说Steemit像Facebook,不如说它像Reddit,因为其整体内容分发体系是基于用户创建组别,用户推荐的(没有中心化算法)。其Token体系拥有三种类型:
Steem:是体系的Native Token,可交易,每天都产生新的Token,其拥有投票权。Steem Power(SP):代表用户在整个社区里的权重,每位用户有一定初始的SP,且随着不断为社区做出贡献积累SP,高SP的用户发言权重,点赞权重都会更高(被高权重客户点赞的内容也有更多奖励)。然而,SP可以用Steem来购买(这个是被后来诟病很重要一点,权重可以用钱买),而SP也可以换成Steem(延迟13个星期,不鼓励换成Steem)。Steem Dollar(SBD):与美元1:1挂钩,SBD可以用兑换Steem(需要3.5天处理时间),SBD持有者年利息10%。完全功利角度看待社交媒体似乎也有失偏颇。由于将用户参与诸多方面都近乎货币化了,在Steemit中,用户点赞的权限是有限的,而且其点赞影响力随着时间下降而降低。这样用户点赞动机变得不单纯,大家会去有动力点击他们认为会流行的帖子(这样激励多),而不是从自身角度去点赞。其实,Facebook创立之初,Zuckerberg把社交网络定义为“Gift economy”,就是礼尚往来,我分享一点,你分享一点,其背后与金钱并没有直接关系。可见,纯粹把社交媒体行为金钱化也是行不通的。
对于Steemit的批评。首先是开放性,实际上Steemit的信息基本是公开信息,也就是其更新Twitter,而不是Facebook。其次,平台SP可以用钱买,这一方面使得声誉变得廉价,另一方面也带来社区潜在被少数用户垄断的问题。比如,平台Top10的Token Holders持有79.3%的SP和85%的Steem,以及45%的SBD,这些都带来“中心化”的问题。此外,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逐利,众多机器人开始成为平台“参与者”,博取收益。最后,平台还有内容审核等诸多问题。
Steemit的Hard Fork。2020年2月,Steemit被Tron Foundation收购,这引起了社区用户不满,主要原因属于Steemit之前创始人的20%的Token可能会新老板(没有信誉)激活使用,从而可能为社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最开始社区投票进行一次Soft fork,这些20%股权被冻结不能使用。但2020年3月,新老板联合一些交易所(托管了Token)一起将这次Soft fork取消了,最终导致了Hard fork,社区居民创立了一个全新的镜像,改名叫Hive,正式另起炉灶发展。
Reddit的尝试先例——激励Token体系或许也可以是现有社交媒体平台补充。Reddit成立于2005年,社区拥有200万个小组。2020年5月,其2个小组发行自己的Token MOON和BRICK,其基于Ethereum,MOON每个月发行250万,直到2.5亿目标为止。整体来看,Reddit的Token体系或许可以成为现有社交媒体平台的补充体系,用来更好分配利益,让社区真正参与者获得更多利益。
Basic Attention Token:可能是广告体系Web3.0迭代方向
针对Web2.0时代个性化广告带来隐私问题,Basic Attention Token(BAT)提供了一种潜在解决方案:1)用户可以获得观看广告的激励,同时保护用户用户隐私;2)广告发布者(KOL)可以获得更大收入分成;3)广告主可以获得更好的回报(没有平台分成)。而Basic Attention Metrics(BAM)则是一种基于本地数据(用户的访问数据都保存在本地)的个性化内容推荐算法。
Brave Browser是基于BAT和BAM的浏览器,其截至2021年12月,其拥有5000万MAU和1500万DAU,拥有超过130万内容创作者。Brave Browser分成大约30%的广告营收作为收入。与Steemit不同,Brave Browser是一个中心化公司,这或许会引来一定质疑。此外,BAT Token目前不能直接转化为货币,需要通过第三方交易所。目前来说,BAT还是以展示类广告为主(转化率估计不强),这也是其目前的短板。
Token Curated Registries——新搜索模式?
列表已经被证明是索引信息很有效的方式,而用户投票则是更高效建立索引列表一种机制。Google最开始成立时候就是逆向利用网页之间互相引用数量的关系来构建相关网页的权重来进行信息搜索,这种引用行为实际上就是用户投票的结果。Token Curated Registries(TCRs)正是基于Token的实现类似功能一种产品,要设计一个TCRs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需要明确建立列表的目的,需要设计一个Native Token,需要建设一种治理机制让更多用户参与进来,且有动力给最高质量的列表投票。Stakeholder:需要参与消费、建立、修改List的用户过程:每个参与用户需要先抵押一部分Token(Proof of stake),任何提议修改list的用户需要另外交一笔押金,然后这项提议可以在所有Stakeholder来投票,如果通过,这个建议就会被添加到list,这个提议者可以收到反对者的抵押Token;反之,提议者的Token会被反对者瓜分。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提议阶段,其后是展示阶段,提议只有在投票结束后才被公示,以避免投票者联合。Token:可交易,可替换的(Fungible)且整个过程必须只接受Native Token,保证大家利益一致性,且是长期利益。如何避免非理性者行为?如何避免消极参与者(free riding)?如何提升大家投票积极性?如何避免从众心理?TCRs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实际上,对TCRs的批评就聚焦在这样的机制大概率只能选择客观事实(科学),而无法对主观问题(道德、价值观等)进行投票和讨论,得出可靠的结果。